扎根云嶺大地 書寫人生華章
——記云南省新當選兩院院士的3名科學家
張克勤(中) 張克勤先后主持了我國首個線蟲生防“973”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金獎1項、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云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獲何梁何利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優秀教師獎、香港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中國菌物學會戴芳瀾杰出成就獎等。發表論文302篇,主編出版專著4部,獲授權發明專利62項,為解決線蟲生防的世界難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宗亮 張宗亮主持和組織設計建成天生橋一級、糯扎渡、紅石巖、觀音巖、黃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科技進步作出突出貢獻。先后承擔了17項國家、省部級和集團重點研發計劃,30座高土石壩的研究實踐以及50余座高土石壩工程的咨詢審查任務,在特高心墻壩、高面板壩、堰塞壩等壩工技術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并全面推廣應用于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貴州等省區的大批工程,發展了我國高土石壩設計技術體系。
朱兆云 朱兆云共主編專著6部22卷1191萬字,鑒定確證收載4392種藥物,為云南天然藥物科學保護和持續開發利用提供了最基礎、最全面的研究支持。以第一發明人創制5個國家新藥并成功上市,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先后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等獎勵。
11月18日,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云南省3人當選兩院院士。其中,云南大學教授張克勤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云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總監朱兆云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年來,他們扎根云嶺大地,在各自領域不斷探索、埋頭鉆研,取得了一系列系統性和原創性成果,為我國相關事業的進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克勤
致力攻克線蟲防治世界性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克勤扎根云貴高原,40年來專注于有害線蟲生物防治研究,發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線蟲生物防治微生物資源和先導化合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線蟲生物防治微生物資源庫,揭示了微生物與線蟲互作的分子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建了根結線蟲高效生物防治技術體系,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線蟲生物防治產品,并被廣泛應用。
線蟲引起的農作物病害是僅次于病原真菌的第二大類病害,大劑量施用化學殺線蟲農藥嚴重污染土壤,影響食品安全,高毒性化學殺線蟲農藥被禁用,線蟲防治因此成為世界性難題。減少化學農藥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國家重大需求,生物防治逐步替代化學防治的發展方向備受關注。
40年來,張克勤從系統分類學、天然產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對生物防治微生物資源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研究。他帶領團隊從全國分離保存線蟲生物防治微生物10355株。全球共報道捕食線蟲真菌211種,他報道4個新屬,69個新種,占全球的33%,全國的90%;全球共報道產毒素殺線蟲真菌323種,他報道112種,占全球的35%,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線蟲生防微生物資源庫。捕食線蟲真菌學100多年共發現6種捕食器官,他新發現了棘狀小球和刺細胞兩種捕食器官并揭示其對線蟲的作用機制。闡明捕食線蟲真菌系統發育、起源與演化關系,提出捕食線蟲真菌分類新系統并得到國際同行認可。他發表活性化合物328個,包括新化合物140個,含新骨架26個。從厚垣孢普克尼亞菌代謝產物中發現廣譜高效殺線蟲活性化合物金輪霉素D,揭示其作用靶點,并應用于線蟲生物防治新產品的開發。發現6個新骨架雜合大環內酯化合物Thermolides并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徑,其中2個對線蟲的毒力與目前應用最廣的殺線蟲農藥阿維菌素相當。
在揭示微生物與線蟲互作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張克勤發現細菌侵染線蟲的“特洛伊木馬”新機制,開辟了線蟲生物防治新途徑;發現土壤中抑制線蟲生防真菌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主要微生物類群及產生的抑菌化合物,揭示土壤抑菌作用機制,并以此為基礎研發出解除劑,有效提高了生防菌根際定殖率,解決了防治效果不穩難題;揭示線蟲抵抗微生物侵染的分子機制,為新產品開發提供了靶點。
多年來,張克勤基于自己的系統性、原創性成果,創建了集成解除土壤抑制作用、啟動腐生到致病的轉換、調動土著捕食線蟲真菌和生防菌劑協同防治根結線蟲的技術體系。研發出4種根結線蟲生物防治新產品,其中,3個獲國家新農藥登記證,1個正在登記中。2015年和2017年,國內同行專家兩次進行田間現場評估,新產品對根結線蟲的平均防效分別達84%和84.6%,優于目前市場份額最大的阿維菌素和噻唑膦。自2017年以來,新產品在云南、貴州、山東、廣西等省區的蔬菜、柑橘、煙草、中藥材等作物規?;茝V應用,為保障我國農業生產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我國作物病原線蟲生物防治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張克勤學術成就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他先后主持了我國首個線蟲生防“973”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金獎1項、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云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獲何梁何利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優秀教師獎、香港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中國菌物學會戴芳瀾杰出成就獎等,發表論文302篇,主編出版專著4部,獲授權發明專利62項,為解決線蟲生防的世界難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宗亮
發展中國高土石壩設計技術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宗亮37年來扎根邊疆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建設,主持和組織設計建成天生橋一級、糯扎渡、紅石巖、觀音巖、黃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科技進步作出突出貢獻。
1984年,從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的張宗亮不顧父母的擔心和反對,帶著年輕人熱切的期盼和渴望,只身來到了素有“水電富礦”之稱的云南,從業于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他,作為技術人員參與了魯布革水電站導流隧洞、泄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設計工作。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了水電建設一系列的改革與變化,新技術、新設備、新經驗涌進偏遠閉塞的峽谷,讓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白天,他專注工作,盡職盡責地穿梭于工地現場,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同行請教,在實干中潛心學習;夜晚,他挑燈夜讀,廣泛閱讀相關專業書籍,細致琢磨工程設計報告和圖紙。
1990年初,張宗亮進入了天生橋一級水電站的設計團隊,伴隨著工程建設,他快速成長著,先后擔任設計室副主任、副處長、項目副經理、設計總工程師、項目經理,1995年起全面主持工程招標、技施階段的勘察設計科研工作。他秉持設計工作無小事的理念,認真主持報告的編寫、審查,協調各方關系,召集有關專家和現場設計人員對重大技術問題及時研究和處理。2000年,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工程竣工投產,技術成果也成功推廣應用于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埡等200米級高面板堆石壩。
2000年開始,年僅37歲的張宗亮作為設計總工程師和院副總工程師開始全面主持糯扎渡水電站勘察設計研究工作。他和工程技術人員一道,頂著驕陽,跋涉、奔波于整個樞紐區和庫區,與大家一起,深入細致地研究探討工程的關鍵技術難點。他每年駐扎工地的時間往往超過200天。無數個節假日,他都因為工作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對他的“爽約”,家人早已習以為常。15年的潛心實踐,他和他的團隊取得了諸多國際領先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將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長期積累的技術底蘊和技術引領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糯扎渡水電站工程僅大壩一項就節約投資約4.8億元,電站提前2年發電,發電量約478億度,發電效益約152億元。
2014年8月3日,魯甸縣發生強烈地震。地震造成魯甸縣牛欄江紅石巖村山體大面積垮塌,在牛欄江上形成了總庫容2.6億立方米、總方量1200萬立方米的罕見巨型堰塞湖,猶如一把懸在災區人民頭上的利劍。面對災情,張宗亮率領團隊趕赴重災區,開展現場查勘,并創建了堰塞體風險識別與潰堰分析的應急搶險關鍵技術,攻克了堰塞體應急搶險快速響應與科學決策的技術難題,為堰塞湖排險處置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撐。搶險救災結束后,張宗亮提出了將堰塞體整治成為集“防洪、供水、發電、旅游”等效益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并擔任項目設計總工程師,主持設計建成世界首座“應急搶險-后續處置-開發利用”堰塞壩——紅石巖水利樞紐。2020年6月,紅石巖水電站首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
從曾經的“學徒”到如今的全國水電勘察設計大師,37年來,張宗亮先后承擔了17項國家、省部級和集團重點研發計劃,30座高土石壩的研究實踐以及50余座高土石壩工程的咨詢審查任務,在特高心墻壩、高面板壩、堰塞壩等壩工技術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并全面推廣應用于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貴州等省區的大批工程,發展了我國高土石壩設計技術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兆云
推進天然藥物資源的保護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兆云堅守在民族藥工程科技領域第一線,38年來扎根云南邊疆,腳踏實地探索民族藥發展路徑。她堅持應用基礎研究與新藥開發并重,帶領團隊對我國低緯高原地區復雜多樣的民族藥資源實施首次系統研究的重大工程,為民族藥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示范。
實現天然藥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云南作為我國天然藥物資源最多的分布區,一些種類為全國乃至世界所特有。然而,多數種類屬于野生,量小而分散,且基礎研究滯后、種源混雜、規?;N植品種少等問題,也成為制約云藥騰飛的軟肋。
為了給云藥掙得一個美好的未來,朱兆云帶領團隊以天然藥物資源保護和持續開發利用為己任,無懼奔波勞碌,無懼風霜雨雪,無懼不期而至的危險,持續深入進行著長期性的大規模野外調查,獨立完成了“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野外調查與研究開發”項目,在野外調查、綜合研究及新藥創制三個方面取得了重大創新突破,產生了顯著經濟效益和重大社會效益。
截至目前,朱兆云共主編專著6部22卷1191萬字,鑒定確證收載4392種藥物,為云南天然藥物科學保護和持續開發利用提供了最基礎、最全面的研究支持。她帶領團隊采集標本1萬多種10萬余份,拍攝原生態彩色照片約16萬張;準確鑒定出412科1720屬4392種天然藥物,發現新分布藥用植物93種,新藥用植物資源451種;對70種重要藥物資源深入調查和生產區劃,對40個主要“云藥之鄉”種植藥材進行含量檢測,積極助力藥農增收脫貧,促進生態保護。她帶領團隊澄清傳統藥物基原1040種,翻譯民族語言文字藥名5567個,系統整理附方5816首,注釋附方中使用藥物1679種;構建多學科藥物實驗篩選和評價體系,對著名《滇南本草》進行現代研究,其中有99種屬首次?;谝巴庹{查所獲的第一手資料,主編《云南天然藥物圖鑒》《云南民族藥志》等專著并得到廣泛應用?!绊椖砍掷m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帶動作用之強,樹立了同類研究的典范,借鑒價值高?!薄绊椖康膶嵤瑢鹘y低附加值的民族藥資源,轉化成現代高附加值的優勢資源,形成了新的民族藥經濟增長點。”朱兆云的這些研究成果,對云南乃至全國中醫藥行業而言,意義非同尋常。這些研究,使云南的天然藥物調查研究走在了全國前列。
同時,朱兆云致力于發掘民族藥資源,以第一發明人創制5個國家新藥并成功上市。其中2個進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痛舒膠囊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并申報美國FDA獲準在美國開展Ⅱ期臨床試驗。目前,全三七片與附杞固本膏正在研發之中。
從1999年臨危受命,帶領云南省藥物所闖過轉制“陣痛期”,逐漸從困局中“突圍”并創造天然藥物研發輝煌,到如今任云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總監,重大研發成果不斷,建設通過國家認證的5個平臺及其團隊,朱兆云應用自己所學專長及多年積累的經驗,勇于創新,不斷鉆研解決技術難題,提出思路并設計技術路線;制訂出融合研究方案,組織實施野外調查、分類鑒定、篩選評價和核實整理;承擔自主研發新藥的總體方案設計、處方篩選核定、基原鑒定,以及立題依據等原創核心部分的工作,組建團隊相繼進行藥學、藥理毒理等臨床前評價和臨床驗證。她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等獎勵,用創新、用行動,以科技之筆,擘畫出了提升民族藥資源研發水平的精彩畫卷。(記者 季征 陳云芬)
關鍵詞: 80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