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3月23日電(記者 嚴勇)從云南怒江回到昆明后,楊紹兵經常通過微信或電話回訪種植戶,了解當地中藥材產業的發展狀況。讓他欣慰的是,通過幾年實踐,偏遠山區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實現產業支撐的這條路走對了。
“有人買了皮卡車,有人把子女都送去了大學……”楊紹兵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2016年起在怒江州獨龍江鄉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其中最有效的一個抓手就是引導村民發展草果、滇重樓等中藥材種植。
在獨龍江鄉龍元村,有一個關于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在這里,村民江建華跟著楊紹兵學到了種植技術,如今依靠滇重樓、白芨、滇黃精等幾種中藥材,每年能有十多萬元的穩定收入。
依靠規模化種植,村民王國磊嘗到了更大的甜頭,2021年家庭年收入突破60萬元,創歷史新高。他所在的楚雄州雙柏縣愛尼山鄉目前種植中藥材達6.5萬畝,其中茯苓4萬畝,滇重樓2268畝,黃精1587畝。全鄉有超過一半的農戶都在種植中藥材,其中種植面積在25畝以上的農戶有500多戶。王國磊就是其中的種植大戶。
“我們的中藥材不僅有銷路,還陸續開發了一些藥膳,目前鄉里有4家藥膳餐館,生意都還可以。”他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而在有著豐富中藥、民族藥資源的云南省,中醫藥的發展在助力鄉村振興上有著更為突出的意義。日前,云南省提出,在穩定種植面積基礎上,大力實施道地中藥材提升工程,建立50個道地優勢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加快100個規模化種植養殖基地、100個良種中藥材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設,到2025年標準化基地突破300萬畝。
有專家經調研發現,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一些欠發達地區有望將當地的中藥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云南省為例,地處中越邊境的文山市是三七原產地、主產區和道地產區核心區域。2020年全市三七種子產量72萬公斤,占全國產量的90%。
三七是一種傳統名貴中藥材,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在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一種集低成本、高品質、高效益等優勢為一體的三七種植新模式正持續發揮作用,助力當地村民增收致富。該模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其團隊研發構建,目前已在曲靖、臨滄等地推廣,林下三七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
近日,由云南白藥集團申報的中藥1類新藥“全三七片”獲批開展用于心脈瘀阻所致的胸悶心痛等的臨床試驗。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兆云領銜,設立9個專業板塊項目組,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深入挖掘云南道地藥材三七的優勢及特色。
“中藥材發展,要借助現代科技的手段,提高它的附加值和應用率,從根本上解決中藥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此外,中藥材不僅能治病、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還能促進農民致富、鄉村振興。”她說。
在西雙版納州勐養鎮昆格村,村民巖溫十多年前就在為當地的傣醫院供應傣藥,由此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如今,隨著傣醫臨床服務市場的擴大,他不僅成立了自己的藥材公司,還牽頭在村子里成立傣藥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副院長玉臘波說,傣藥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療保障體系正在穩步推進過程中,今后傣醫藥的服務范圍將不斷擴大,有望通過引導村民規范種植擴大供應,助推當地形成特色支柱產業。
“發展中醫藥產業,產業鏈前端需要大量種植中藥材,藥農就能通過種植、銷售中藥材而增收致富。下一步我們要持續將中醫藥、民族藥產業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朱兆云說。
關鍵詞: 中藥材產業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