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穿衣自由」的口號已經被說濫了。
但女性因穿著清涼受到惡評、被鑒擦邊、被造黃謠的現象又層出不窮。
(資料圖)
普通人穿著性感會遭舉報。
女運動員穿合規的比賽服也會被批「露骨」。
內娛女星也處在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穿多了被陰陽怪氣,被嘲「保守」「土」。
穿少了又被舉報,被罵博眼球、被詆毀擦邊。
所以,經常有人說,現在人越活越倒退了。
這讓香玉想到一部國產老電影。
拍的就是「穿衣自由」口號的起點。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記錄了80年代末的思想觀念大爆發期。
片中,人均三點式、丁字褲。
看過的人無不驚嘆其尺度之大。
但當年卻在全國公映,央視播出,沒有刪減。
今天 ,不妨一起回顧一下這部生猛、大膽的作品。
看一看,我們今天的思想觀念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哈羅!比基尼》
1986年,深圳舉辦了一場全國健美比賽。
沒想到,比賽過程中,警方接到舉報:
「有人在開展黃色活動,警察必須來抓人?!?/font>
類似狀況還不止一次。
此片所講的,正是圍繞這場健美比賽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圖源:深圳報業集團片中,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體育界舉辦了首屆全國健美業余賽。
號召熱愛健美的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負責人表示,為了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穿著也必須按國際規定標準來。
這意味著,中國女性也要穿三點式泳裝——比基尼參賽。
在那個年代,女性露腿都還很罕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比基尼是什么。
比基尼在國外的歷史也不過半個世紀。
可想而知,消息一出就震驚中外。
在國內一石激起千層浪,人人大呼變天了。
海外新聞界也反響強烈,將其視作中國女性的一次歷史性拐點。
很多外國記者將信將疑,「保守的中國人真的能接受嗎?」
但還別說,看上去進展還挺順利。
消息一經流出,年輕人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不少人還自告奮勇當起了志愿者,義務向路人科普「比基尼」。
刊登比賽通知的報紙,一眨眼就賣光了。
舉辦方起初還擔心沒人參加,沒想到報名的人不少。
健美愛好者們其實早就在期待這一天,紛紛摩拳擦掌。
一對健美夫妻在電視上看到了這一消息。
妻子剛洗完澡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被喊了出來。
一聽還有多人項目的團體賽,兩人興奮地緊緊相擁。
通過資格賽選拔后,他們更是激動到當眾轉圈圈親吻。
后臺記者采訪時,丈夫被喜悅沖昏頭腦,一時口誤。
對著鏡頭說「我們就是在健美時搞上的」,鬧了大笑話。
很多對健美還一無所知的年輕人,也忍不住躍躍欲試。
一個男人自認為身材還行,當著記者的面扒掉衣服。
「你看我這樣的行不行?」
確定參賽后,每個選手都開始著手準備。
先置辦一身參賽服。
當年賣比基尼服飾的地方不多。
很多人都是自己踩縫紉機做出來的。
大小、松緊都得自己摸索著來。
備好衣服后,就抓緊時間游泳、健身、練習臺步。
為了能在比賽時展現最好的狀態,人人都牟足了勁。
異性朋友之間還互相展示衣服和練習成果。
這畫面在當時算得上石破天驚。
自然,到了比賽當天,畫面更是尺度驚人。
滿屏荷爾蒙炸裂的肌肉男女。
鏡頭毫不顧忌地對準每一寸肌膚。
男選手秀出自己一塊塊隆起的肌肉。
女選手也不甘示弱。
自信、坦蕩地展示著自己的力量和美感。
但自然,如此開明包容的社會風氣,只是表象。
影片一開始就科普了「比基尼」這一稱呼的由來。
1946年,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上進行了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
同年,這種用料極少的三點式泳裝誕生。
因為它一出現就引發輿論震動,威力堪比原子彈,就被命名「比基尼」。
當這顆「原子彈」落到中國時,也不可避免的是一地硝煙。
尤其這場健美比賽還在電視播出。
當時,電視還是最主流的信息傳播渠道,整個社會所面臨的的思想沖擊可想而知。
自比賽消息一公布,就有無數人寫信、打電話舉報。
認為比賽有違公序良俗,要求及時停手。
舉辦方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
年輕的參賽者,也都遭到了各方的勸阻。
為了走上臺,險些造成各種人際關系網破裂。
有的鬧起家庭矛盾。
女兒剛換上一身比基尼,父親就如臨大敵,手里的橘子灑落一地。
還有情侶矛盾。
原本關系穩定的一對情侶,因為比賽撕破了臉。
女方是服裝設計師,她深知這次比賽的意義,執意要參加。
男方理解不了,冷嘲熱諷道,「怎么不把那三點也脫了?」
被女方回懟「我可以原諒你的自私,但我不能忍受你的淺薄。」
有的選手干脆瞞著家人去參賽。
結果,電視上一播出,老母親眉頭緊皺。
鏡頭掃向胸部時,老母親更是怒氣沖天,當場昏厥了過去。
還有些不相干的看客,讓比賽變了味。
一個男人,嘴上說著支持解放思想。
結果,一看到女人穿比基尼出來就腿軟跌地,思想走偏。
女性參賽者還莫名其妙被潑了臟水。
無緣無故被污蔑說以后戀愛會劈腿。
還有很多廣告商聞風而動。
舉著相機來拍照,邀請參賽者作代言。
實際上就是想利用她們的熱度,宣傳自己的產品。
再看比賽現場,雖然臺上氣象一新。
但臺下的觀眾卻各懷鬼胎。
甚至在評審團上,賽事負責人都在比賽過程中都偷偷摘掉了眼鏡,不愿直視。
不難看出,此片雖是開風氣之先的應時之作。
卻沒有過分渲染煥然一新的社會風氣。
反而突出一種錯位的荒誕感。
最明顯的,是公域和私域的反差。
很多人對外展現的是無所不包的氣度,私下卻又因循守舊、避嫌守義。
健美比賽總負責人對著鏡頭唱高調,動員群眾參賽。
私下卻不允許自己女兒參賽,還行使公權剝奪了女兒的參賽資格。
電視臺拍攝宣傳視頻,想傳播進步、開放的思想觀念。
結果,不小心拍到了健美夫妻激動接吻的鏡頭。
居然認為夫妻接吻有傷風化,要求全部剪掉這些畫面。
還有,不同代際、性別的沖突。
年輕人普遍聽到比賽都拍手叫好,上了年紀的人卻都連連搖頭。
女領導有通融的余地,男領導鐵面無情。
還有的男人,自己在藝術學院做人體模特,天天只穿一條內褲,卻不允許自己女友露腿。
最讓人悲哀的是理想和現實的嚴重脫節。
參賽的女選手都將這次比賽看作難得的機會。
以為這場比賽會讓更多人突破傳統觀念,掀起中國女性的身體革命。
但沒想到,結果卻是不被家人理解、被朋友污蔑、被不相干的廣告商騙錢。
可以發現,種種情景和今天如此相似。
今天,雖然審美多元、穿衣自由已經被說濫了。
但很多人只停留于喊喊口號的層面,沒能真正的理解、認同。
所以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人不顧世俗眼光,實踐穿衣自由。
也能看到鋪天蓋地的低級玩笑、嘲諷謾罵。
也正像片中一樣,思想解放的風氣總是伴隨著新的問題。
穿衣自由的女性被騷擾、被惡意評判。
在很多惡性事件中,穿衣自由被與受害者有罪論相聯系。
還有,女性話題也被利用、炒作、消費。
因辱女營銷翻車的商家不在少數。
而且在當下這個互聯網時代,「穿衣自由」會陷入更復雜的語境。
性別議題雖被普及,但審美單一已成痼疾,飯圈化又成輿論常態。
「穿衣自由」的討論變得越來越割裂,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
還出現了各種匪夷所思的現象。
比如,穿衣自由成了「白幼瘦」的特權,還與「媚男」掛鉤。
最近,「瑜伽褲能不能外穿」的話題就尤為典型。
一個女孩發貼表示自己鼓足勇氣穿了瑜伽褲出門,被朋友夸贊后重拾信心。
這很快成了勵志熱貼,還衍生出熱門話題「不止瘦女孩能穿瑜伽褲」 。
后續又引發不少爭議。
有人表示認同,認為不瘦的女孩也要勇敢穿衣。
也有大量反對意見。
有人覺得這種穿著暴露身材短板,有人說瑜伽褲沒必要日常穿,還有人懷疑這是商家的營銷手段……
種種討論幾乎濃縮了「穿衣自由」的所有困境。
我們會發現,「穿衣自由」不僅沒有拉平性別、身材的不平等。
反而困在「以瘦為美」的單一審美觀念和外界的刻板印象里。
穿一條褲子不僅需要外界認可、自我勉勵、集體認同來合力完成,還需要謹防跌入消費主義陷阱……
這些反倒無一不說明了穿衣的不自由。
回到這部電影。
片中震驚全國的比基尼,今天已是司空見慣。
但新舊思想的激戰在當下依然不斷上演。
因此,我們很難去籠統地說時代進步還是倒退了。
就像最近新聞曝出大衛雕像被美國家長投訴色情,讓很多人覺得驚訝。
人們也總是籠統地認為西方世界更為開明。
只能說,時代的發展未必能夠解除觀念的枷鎖。
反而,輿論環境的變化,可能帶來更多新的問題。
正如熱依扎所說。
當穿自由不再成為話題時,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自由。
全文完。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