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因為小天才電話手表社交圈的流行,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相應的產(chǎn)業(yè)鏈——加好友、沖點贊、買“靚號”、賣“高粉”賬號,甚至衍生出代養(yǎng)號、刷贊、賬號租賃等。 南都灣財社記者檢索發(fā)現(xiàn),某電商平臺上商家代刷10000小天才手表積分就需要680元。(11月13日 南都周刊)
本是為保障兒童安全設計的電話手表,在部分中小學生群體中異化為“社交貨幣”,功能也從基礎通訊擴展到智能支付、社交互動等,部分未成年人通過刷贊、養(yǎng)號、買賣高贊賬號等方式參與灰色產(chǎn)業(yè)鏈。“同學的手表能視頻通話、計步排名,我的只能打電話,大家都不愛跟我玩。”剛上三年級的小宇哭鬧著向家長索要最新款兒童電話手表,價格近千元的設備,在他口中成了融入校園社交圈的“入門憑證”。這股攀比之風的蔓延,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商家營銷、家長心態(tài)與校園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商家的精準營銷是放大攀比心的重要推手。為搶占市場,不少品牌刻意弱化電話手表的“安全工具”屬性,轉而主打“社交功能”與“身份標識”。廣告中,佩戴高端手表的孩子總是人群焦點,“好友互加”“圈子互動”等話術暗示手表的社交價值;線下促銷時,銷售人員會向家長強調“這款是班里的熱門款,孩子用著有面子”。更有品牌推出“限量款”“聯(lián)名款”,通過稀缺性制造追捧熱潮,讓本應實用的產(chǎn)品,淪為滿足虛榮心的載體。這種營銷導向,直接將成人世界的消費主義邏輯,植入孩子的認知中。
家長的認知偏差與補償心理,也在助推攀比之風。部分家長將電話手表的價格與對孩子的關愛畫上等號,認為“買貴的就是對孩子好”,主動為孩子選購高端機型;有的家長則因工作忙碌,對孩子陪伴不足,便用昂貴的禮物彌補愧疚,電話手表成為“情感替代品”;還有家長擔心孩子因設備“落后”被孤立,迫于社交壓力選擇妥協(xié)。這些心態(tài)讓家長無意中成為攀比鏈條的“推手”,忽視了對孩子消費觀與價值觀的引導。
校園社交中的“同伴壓力”,則讓攀比心有了滋生的土壤。中小學生正處于自我認同構建期,格外在意同伴的評價,容易通過物質標簽定義自己與他人。當班里出現(xiàn)“手表分級”現(xiàn)象——佩戴高端款的孩子形成小圈子,討論手表功能、比拼步數(shù)排名,佩戴基礎款的孩子便可能產(chǎn)生自卑心理。這種基于物質的社交分層,讓友誼與歸屬感被綁定在消費能力上,扭曲了校園社交的純粹本質。而部分教師對這類現(xiàn)象關注不足、引導缺位,也使得攀比之風難以得到及時遏制。
遏制兒童電話手表的攀比亂象,需要多方協(xié)同發(fā)力。商家應回歸產(chǎn)品本質,將安全與實用作為核心賣點,規(guī)范營銷話術,避免過度渲染社交屬性與稀缺性;學校與教師需加強價值觀教育,通過主題班會、案例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友誼無關裝備”的認知,營造不攀比、重內涵的校園氛圍;家長則要承擔起首要責任,與孩子明確“需要”和“想要”的區(qū)別,根據(jù)實際需求選購產(chǎn)品,同時多陪伴、多溝通,用情感關懷替代物質補償,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費觀與自我認知。
兒童電話手表的核心價值,本是為孩子的安全保駕護航,而非成為社交攀比的工具。當千元手表淪為“社交硬通貨”,被放大的不僅是孩子的攀比心,更是對成長教育的偏離。只有讓商家回歸責任、家長守住理性、學校做好引導,才能讓電話手表回歸本質,讓孩子在純粹的社交中,建立基于品格與興趣的友誼,而非被物質裹挾的認同。(左崇年)
關鍵詞: 消費導報網(wǎng) 24小時資訊
責任編輯:Rex_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