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直通車
養孩子是一場修行。
【資料圖】
很多時候,看到孩子乖巧懂事,我們心生欣慰。
但孩子不聽話、犯錯、哭鬧時,我們又忍不住對他們發火、吼叫。
吼孩子可能痛快一秒,但之后就是鋪天蓋地的后悔。
其實,我們都知道,吼孩子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親子關系疏離,孩子更加叛逆。
所以,當你忍不住想對孩子發火時,請默念這6句話,能幫你跳出這個吼叫-后悔的惡性循環,幫你回歸理智。
01
孩子不是故意惹我生氣,他只是需要我的幫助
朋友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她三歲的女兒總在吃飯時把飯菜撒得到處都是。有一次,她終于忍不住對女兒發火,女兒卻哭著說:“媽媽,我的手好小,勺子好大...”
她才明白孩子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在努力練習一件對她來說還有些困難的事。
兒童發展心理學指出 :
孩子的行為能力與他們的生理發育直接相關。很多我們眼中的“不聽話”,其實是孩子能力不足、做不到。
孩子寫作業慢,可能是注意力沒發育好;
穿衣服磨蹭,可能是精細動作還不熟練;
忘帶東西,可能是記憶力還在發展。
他不是故意惹你生氣,是需要你告訴他 “該怎么做”,而不是吼他 “為什么不做”。
下次想發火前,先問自己:“他是不是做不到?我能幫他什么?”
告訴自己:“他還是個學習者,而我是他的教練。”
放下指責,伸出援手,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事。
02
孩子的情緒是真實的,我需要先理解他
“不過是個玩具壞了,哭什么哭?至于嗎!”
當孩子為小事崩潰時,我們總覺得 “小題大做”。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玩具、零食、一句批評,都是天大的事。
鄰居家的小男孩,有次因為媽媽不小心弄壞了他拼了半天的樂高,哭了1個多小時。
他媽媽不耐煩地吼:“別哭了!再給你買一個不就行了?”
可孩子哭得更兇了:“這是我拼了好久的,不是新的能代替的!”
心理學中的 “情緒共情” 指出:
孩子的情緒沒有 “對錯”,只有 “真實”。
如果我們先否定他的情緒,只會讓他覺得 “我的感受不重要”“我不被理解”,反而加劇反抗;
如果先接納他的情緒,再講道理,他才會愿意聽。
下次當孩子哭鬧時,別先吼 “不許哭”,試著說 “我知道你很難過”。接納他的情緒,才是溝通的開始。
03
孩子的大腦還沒長好,他需要時間學習
“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你怎么這么笨!”
我們總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卻忘了孩子的大腦還在 “建設中”。因為負責控制情緒、集中注意力、邏輯思維的前額葉皮質,要到 25 歲才完全發育成熟。
這意味著,孩子是“硬件配置不足”,不是“軟件故意出錯”。
有位媽媽說自己一年級的兒子寫作業, “10 以內加減法總算錯,我幾次忍不住吼了他。”
后來她看了兒童大腦發育的書才知道,6歲孩子的邏輯思維還在萌芽,算錯不是 “笨”,是大腦還沒發育到能熟練運算的階段。
后來她調整心態,每天陪孩子玩口算游戲,慢慢的,孩子算得越來越快,正確率越來越高。
腦科學研究表明 :
兒童的大腦發育是循序漸進的,3 歲前以感性思維為主,6 歲后邏輯思維開始發展,12 歲后才能逐完善情緒管理和自控力。
我們覺得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可能是 “超綱挑戰”。
下次覺得孩子學不會時,別罵他 “笨”,告訴自己:“他只是需要更多時間。”
耐心一點,你會看到他的進步。
04
吼叫只會讓孩子害怕,而不是學會道理
“我吼他是為了讓他記住教訓!”
很多家長覺得 “吼 = 教育”,但孩子記住的不是道理,是恐懼。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 “白熊效應” :
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會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同樣, 越是伴隨著吼叫的教訓,越會讓孩子記住恐懼,而非道理。
老家的侄子,小時候總被爸媽吼 “不許挑食”,可他反而更抗拒吃青菜。
后來有天他跟我說:
“姑姑,每次他們吼我,我腦子里只想著好害怕,根本聽不進去為什么要吃青菜,只覺得青菜是讓我挨罵的東西。”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引導。
吼叫是壓制,卻不是引導。
長期被吼叫的孩子,要么變得膽小敏感,要么學會用叛逆對抗,反而離懂事越來越遠。
所以,下次想吼孩子時,先想想:“我要他記住的是道理,還是恐懼?”
放下音量,蹲下來,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講道理,他才會真正記住。
05
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我要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光
“每天輔導作業都氣到血壓升高,什么時候才能熬出頭?”
育兒路上的疲憊,讓我們總盼著孩子快點長大,但其實孩子的童年、美好的親子時光轉瞬即逝。
前幾天我翻看手機照片,看到順順小時候蹣跚學步的樣子,感嘆時間過得真快。
他現在已經上一年級,放學就和小朋友瘋跑,再也不會纏著我要抱抱了。
以前總嫌他 “粘人”,可現在才發現,那些被纏著粘著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的珍貴時光。
網上有個熱門話題:“孩子長大后,你最懷念他小時候的什么?”
高贊回答戳中無數家長:
“懷念他學說話時吐字不清的樣子,懷念他睡前纏著我講故事的樣子,懷念他犯錯后委屈巴巴求抱抱的樣子,那些當時覺得難熬的日子,現在想起來全是溫柔。”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嬰兒期的粘人、學齡期的磨蹭、青春期的叛逆,每個階段都只會來一次。
當你忍不住想發火時,告訴自己:
“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我要好好陪他。”
珍惜當下的相處,別讓怒火消耗了本該溫暖的時光。
06
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改正
“說了不許碰杯子,你偏碰!現在摔碎了,滿意了吧!”
我們總對孩子的錯誤零容忍,但誰不是在 “犯錯 - 改正” 中長大的呢?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 “成長型思維” 理論指出:
把錯誤看作 “學習的機會”,而不是 “失敗的標志”,孩子會更有勇氣面對挑戰。
如果我們對他的錯誤過度指責,他會害怕犯錯,變得畏縮不前;
如果我們陪他一起改正錯誤,他會明白 “犯錯不可怕,改了就好”,反而更有韌性。
有句話說得好:
“孩子的錯誤,是成長的階梯。”
下次孩子犯錯時,別先吼 “你怎么這么不小心”,試著說 “我們一起想想怎么補救”。
接納他的錯誤,陪他改正,才是最好的教育。
07
寫在最后
育兒路上,我們都曾是 “失控的父母”,一邊愛著孩子,一邊忍不住吼他。
但請記住,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的耐心和溫柔,才是他最好的成長養分。
當你忍不住想發火時,不妨停下來,默念這 7 句話 。
別讓一時的怒火,變成對孩子的傷害;別讓疲憊的焦慮,消耗了親子間的溫暖。
畢竟,我們養孩子,不是為了 “吼他懂事”,是為了用愛陪伴他長大。
希望我們每個父母都能少一點怒火,多一點耐心,在溫柔中見證孩子的成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和順媽 有游有謀育兒”
責任編輯:Rex_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