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8日訊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達226萬例,超過肺癌成為世界新發病例最多的惡性腫瘤。
在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同樣位居女性癌癥首位,每年新發病例超過42萬。
2022“全國兩會”期間,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解放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副主任江澤飛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乳腺中心主任王殊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袁芃教授做客《兩會•健康策》,共同探討構建晚期乳腺癌診療新模式,協力推動晚期乳腺癌的慢病化管理。
晚期乳腺癌已成為可管理“慢病”
很多人認為,腫瘤一旦到了晚期就等于“絕癥”。對此,江澤飛教授表示,目前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雖然在逐年增加,但隨著臨床治療手段的不斷發展、豐富,很多患者是可以實現“臨床治愈”的,即使晚期乳腺癌,通過規范化診療,也可以像慢病一樣管理,實現長期“帶瘤”生存。
據袁芃教授介紹,乳腺癌主要分為三陰型、HER-2陽性、激素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luminal型。目前隨著創新藥物研發,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三種類型患者的預后,尤其是HER-2陽性和luminal型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使患者能夠活得更長、活得更好。“晚期患者需要知道的是,變成慢性病的晚期乳腺癌會一直陪伴很久,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治療一樣,是一個細水長流長期治療的過程。”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的乳腺癌病例中,約3%到10%的患者在確診時即有遠處轉移。即使是早期乳腺癌患,大約有30%可發展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不足20%。
對此,王殊教授認為,上述這組數據首先說明早診工作開展不足,乳腺癌進展到晚期要經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的漫長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在可治愈階段發現疾病,通過手術就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其次,部分早期經治后進展為晚期,與中國區域間規范化水平差異有關,同質化有待提升。
提及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王殊教授進一步補充說,目前提出分類治療概念,不同類型的生物學特性不同,治療策略也不同,也可以延緩更多的患者進展為不可治愈的晚期階段。以HER-2陽性為例,乳腺癌患者中,約有20%的患者為HER-2陽性,曾經被稱為"最兇險的乳腺癌"之一。隨著靶向HER-2藥物的更新迭代,包括抗體藥物、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以及抗體偶聯藥物,讓很多患者能夠從抗HER-2治療中得到確實的獲益。乳腺癌分為解剖學分期和預后兩種,HER-2陽性已經成為降期指標,不再是最難治的乳腺癌。
我國患者已擺脫無藥可用囧境
在推進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長期生存時,江澤飛教授提出精準分層、合理布局的理念,他解釋說,分類是把乳腺癌分成陽性和陰性。而分層治療可以理解為在分類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總體病情評估,對同一患者的不同階段的治療方案進行個性化、精細化規劃,且整體上合理布局。在此鼓勵臨床醫生“細分”到底,未來應根據臨床研究數據,合理選擇治療藥物,最終讓患者可以獲得合理治療,從而延長生命。
江澤飛教授表示,二十多年前HER-2陽性的患者幾乎無藥可用,十多年來只用一款藥。現在臨床上藥物均選擇性比較多,我國患者已經擺脫了無藥可用的囧境,臨床實踐從“別無選擇”過渡到“如何選擇”局面。
提及晚期乳腺癌的慢病管理長期用藥,王殊教授表示,雖然高效藥物創新藥越來越多,不過由于研發成本高,藥價比較貴,希望那些前沿創新藥能夠盡早納入醫保目錄,比如抗體偶聯藥物,以滿足更多晚期乳腺癌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
在減輕患者負擔層面,江澤飛教授表示,要滿足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用得起藥”的需求,需要綜合考慮國家基本醫療、商業保險以及更多的臨床研究和研發,這是一個系統多元化的工程。呼吁政府和行業能夠更為重視新藥開發和準入的同時,鼓勵企業研發創新,合理定價,合理地保護企業創新的熱情和意愿。同時,政府部門整合更多資源,讓政策更好地惠及百姓,讓普通百姓可以“用得起,用得上”好的醫療方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