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4月22日訊(記者 王擎宇)今年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當前,塑料污染問題逐漸成為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全球第二大焦點環境問題,給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挑戰。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為全面總結中國塑料污染經驗做法,客觀認識塑料污染治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了中國首個《中國塑料污染治理理念與實踐》(以下簡稱《報告》)的國家智庫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廢塑料回收利用體系,廢塑料回收利用量世界第一。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原駐會副主任 凌振國
在《報告》發布現場介紹塑料制品等。(中國網財經記者 王擎宇 攝)
《報告》全面闡述了我國塑料污染治理的做法、成效與經驗,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報告》的發布有助于社會各界全面認識和理解塑料污染,客觀看待我國塑料污染治理成效,有效激勵企業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到塑料污染治理當中。
《報告》指出,1950-2017年期間全球累計生產約92億噸塑料,預計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計產量將增長到340億噸,年塑料廢棄物產生量約為3億噸。塑料從材料本身講并不能與污染物劃等號,塑料污染的本質是塑料廢棄物不當管理造成的環境泄漏。塑料一旦泄漏到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中,便難以降解,會造成視覺污染、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各種環境破壞,處置方式不當還會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給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持久性危害。其中微塑料進入食物鏈還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報告》指出,面對日益嚴峻的塑料污染問題,中國不斷加強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和利用,積極發展塑料循環經濟,從生產、消費、流通和處置等環節推行全生命周期治理,加快構建從塑料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到廢棄后回收處置的閉合式循環發展模式,探索塑料使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之路。
《報告》指出,我國材料化利用量占同期全球總量的45%,2021 年材料化回收量約為 1900 萬噸,材料化回收率達到31%,是全球廢塑料平均水平的1.74 倍,并且實現了100%本國材料化回收利用,而同期美國、歐盟、日本的本土材料化回收率分別只有5.31%、17.18% 和12.50%。
據了解,前不久第五次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終止塑料污染治理全球協議》,提出要啟動政府間談判,力爭到2024年底前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報告》也提出,塑料污染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需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各國共同采取積極行動加以應對,并提出了十條具體倡議,為下一步國際合作和努力提供了新思路。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