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真的適合搞互聯網嗎?
(相關資料圖)
當初,收購推特消息傳來,人們這樣質疑鋼鐵俠。后來,“吵不過你但我可以開除你”,大家發現馬斯克真的在搞互聯網。
推特的大裁員,仿佛是馬斯克引爆互聯網圈的一把火。從推特到Facebook,再到亞馬遜,這場大火越燒越旺。
上天入地的夢想照進現實,馬斯克離自己的互聯網近了,而他身后那個美麗的互聯網時代卻越走越遠了。
社會經濟放緩、利率上升及頑固的通脹,美國的科技企業日子都不好過。
紅利時期的快樂總相似,低谷期的悲傷卻有千萬種。馬斯克眼中虧損的推特“別無選擇”,只能“血流成河”。Facebook轉身,Meta的多米諾骨牌還在向前倒,前路不明,追兵已至。
不僅Google感受到TikTok的威脅,Facebook也被這個超級社交App逼到墻角。而瞄準Meta社交霸主地位、試圖改寫社媒格局的,遠不止TikTok。
疫情暴發帶來的電子商務依賴,亞馬遜過去幾年急速擴張帶來的巨大成本壓力,短期內無法消化。如今,消費者在經濟不確定性面前捂緊錢袋子,亞馬遜不得不讓自己過上緊日子。
互聯網寒冬的冰山之下,早就有跡可循。無論“劍橋分析”是不是導火索,但從2018年起,公眾對互聯網的情緒積累遇上了導火索,治理內容生態,謀求轉型成了早晚的事兒。
紅利吃盡,互聯網產業走到十字路口,社交媒體首當其沖。傳統的商業模式增長走向盡頭,存量競爭時代,新的突破仍是未知。
移動互聯網顛覆性地覆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商業場景,將用戶注意力銷售給廣告商獲取收益。在“不為產品付費,那么產品就是用戶自己”的矛盾中,初見時的驚喜不再,早期的創新者成了現在的掠奪者。
惡評、不滿、反思,從下而上地蔓延開來。美國總統拜登在回應馬斯克購買推特時表示,“他買了一家向全世界散布謊言的公司”。
Instagram在去年增設了一系列功能以治理仇恨言論。其中有一個功能被命名為“limits”,我們在發現互聯網的無所不能之后,這個功能詞意味深長。
人人都有麥克風。社交媒體降低公共領域的表達門檻,曾讓人無數次歡呼的事情,如今被發覺并不是這么簡單。
無論是關于仇恨言論、虛假信息泛濫的擔憂,還是針對信息繭房、群體極化的警惕,都體現了人們逐漸發現并試圖理解社交媒體的負面效應。
在全員信中,扎克伯格向被裁員工道歉,說這是個“悲傷”“艱難”的時刻。
面臨來勢兇猛的裁員潮和馬斯克,大家都在問,這是互聯網的冰河時代嗎?那個捅破窗戶紙的人,到底是“入侵者”還是“破局者”。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